10個「怎麼辦?


  從來沒有一個時代,養育兒女會像今天這麼辛苦。父母一方面忙著搞清楚教改到底是怎麼一回事,一方面擔心全球化競爭帶給孩子的威脅,一方面又得幫助孩子力抗網路、電視、電玩與行銷廣告的誘惑,還得整天擔心孩子被社會上一些大人物公然說謊、欺騙、是非顛倒的壞榜樣給污染……。許多父母雖然有心多陪孩子,但現實經濟的壓力,大部份的父母都必須投注極大的心力在工作上,教養孩子的工作,往往是在精疲力竭的狀況下勉強的進行。


  但父母也不需要充滿罪惡感或盲目地焦慮,孩子需要的,其實比父母想像的簡單得多。台灣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林如萍提醒父母,「陪伴、參與,就是父母可以給孩子最大的祝福。」美國兒童心理學教授丹・金德倫,認為現代父母溺愛之下,反而給孩子過多不需要、甚至有害孩子人格成長的東西。其實「時間、關愛給孩子必要的限制」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。


  在這樣一個充滿誘惑、價值混亂的時代,也許你和許多父母一樣,在面對孩子許多偏差行為時,不知如何是好,以下我們歸納出現代父母在品格教育上最常遇到的難題,並提供實用的對策。


 


困境一


當孩子成了天生「買」家、亂花錢,怎麼辦?


 


  情境:七歲的小強是個火車迷,只要一到百貨公司,變纏著爸媽買火車給他,尤其最近他到鄰居家,發現鄰居的孩子有一套三千多元的蒸氣小火車,更是吵著父母也要一台。不只如此,小強只要跟媽媽一到超市,就會一路吵著要買這個、買那個,好像從來買不滿足的樣子,爸媽真不知道該怎麼辦。


  孩子為什麼會這樣:這是一個連兒童與青少年也追隨奢華風潮的年代。根據研究,現在已有八十%的國際品牌都有所謂「吞世代策略」(吞世代指七到十二歲的孩子),行銷透過各種手段,包括聘請兒童心理專家,引起孩子的購買慾望。在美國,小孩一年平均會看到四萬個廣告,並且要求購買三千件商品。在台灣,有超過三台以上二時四小時播放卡通的頻道,不斷提醒孩子又有哪些新玩意兒,趕快去買。


 


  父母該怎麼辦,──對策: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拜金女或拜金男,或哪天倫落成卡奴,建議你從小為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。家長若想降低商業文化對孩子的影響,首先要以身作則,減少自己的物質慾望。第二,減少孩子看電視的時間,把看電視的時間拿來做更健康的活動。《天生買家》一書作者薛荷建議父母可多安排親子活動、多走向戶外,多發覺不需要花大錢就可以有的生活樂趣,可以幫助孩子不會沉迷於物質慾望之中。當孩子開口要求買東西的時候,林如萍建議父母可以趁機和孩子討論,什麼是「需要的」、什麼是「想要的」,如果金錢有限,應該先買什麼?什麼不應該買?必要的時候,要對孩子說:No」。


 


困境二


當孩子沉溺電視,而且模仿起不好的行為時,怎麼辦?


 


情境:佩如從小就愛看電視,甚至三餐都事配電視吃飯,不但如此,他還會模仿電視裡的怪腔怪調,甚至有暴力的舉動,佩如的父母真想把電視丟掉。


孩子為什麼會這樣:科學家研究發現,看電視時,人腦中的α波變得活躍,β波相對緩慢,變成一種微醉的放鬆狀態。看電視讓大腦額前葉部皮質出現短暫的空轉,人們會以為這是讓大腦休息的好時機,但對兒童來說,長時間下來會削弱處理問題的能力與判斷力。


 


父母該怎麼辦-對策:自制力必須從小培養,『教出學習力』作者、台大教授呂宗昕建議,如果你的孩子還未染上電視、電玩、上網等難戒之隱,先盡量減少她們接觸的機會,第二,可以限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,第三,可以轉移孩子的興趣,尤其多帶孩子到戶外走走,或去逛逛書店、圖書館。第四,建立孩子「延遲享樂」的想法,讓孩子先念書、寫功課,再去看電視或上網,別急著吃眼前的棉花糖,以後會有更大的獎勵。


孩子看電視時,若是家長能夠培著一起看,甚至回答孩子看電視時提出的問題,未嘗不是一種很好的學習。父母可以了解孩子觀看節目的內容,並減少孩子收看到不當內容的機會。


 


困境三


孩子整天掛在網上,半夜還不睡,怎麼辦?


 


情境:太太只有一個念國中的寶貝兒子,兒子最近老是關在房裡上網,甚至徹夜不睡, 楊 太太真擔心兒子會上網成癮或是偷看什麼色情影片。


孩子為什麼會這樣:網路世界充滿聲光刺激,比真實世界更容易吸引青少年。缺乏家人的參與、培伴,也是孩子沉溺網路的原因。林如萍長年觀察發現,會沉迷在網路的孩子,在家裡通常缺乏與家人實質的互動,或覺得虛擬的互動遠勝於實質的互動。


 


父母該怎麼辦-對策:第一,把上網探索變成家庭活動,幫助孩子選擇優良網路。第二,與孩子訂立清楚的上網規定,把規定貼在電腦上。第三,用軟體過濾色情網站。第四,把電腦放在客廳或家人一起活動的地方。當孩子有沉迷網路的情形時,你可以把孩子從虛擬世界拉出來,培養真正的興趣。例如,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有個朋友,看到他兒子喜歡電玩中的遊戲,就送他去學射擊,後來又送去學西洋劍,孩子因為有興趣,學得很好,孩子學校成立這些活動的社團。把孩子從虛擬的電玩拉出來,去學習真正的技術,引導孩子朝正向的活動上發展。


 


困境四


小孩沒責任感,什麼都要人家來收拾善後,怎麼辦?


 


情境:士傑已經小學三年級了,還不會自己整理房間,甚至洗澡、刷牙、吃飯總是弄得一團混亂,等著別人收拾,早上上學更是要爸媽叫到發脾氣了才勉強起床。


孩子為什麼會這樣:孩子缺乏責任感或依賴成性,大多與父母做太多有關,在兒女已經大到可以自行處理時,他們還是不放手。經常到各地演講親子教育議題的呂宗圻發現,現代的父母或多或少,都成了「易開罐」父母,孩子只要拉開鋁環,各種資源及答案就會從鋁罐源源不絕倒出來。許多小學老師也觀察到,父母長長成為孩子的快遞,孩子上學忘了帶什麼,父母就隨叫隨送。


 


父母該怎麼辦-對策:要培養孩子責任感,首先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,呂宗昕提出:「停、收、等、慢」四字訣。也就是,停止給速食的答案、收回立刻想援助的手、等待孩子的思考、慢慢給予問題的提示。


第二,要讓孩子練習自己選擇、並面對自己選擇的後果。林如萍指出,因為負責任的背後是決策,能選擇才能負責。第三,要培養孩子時間管理的能力。林如萍指出,時間管理其實就是自我管理,是培養責任感的基礎。在事情還沒發生之前,可以和孩子先計劃好時間的分配。她以前陪孩子放學回家的路上,會問孩子今天有哪些功課、這些功課你覺得多久可以寫完、你比較想先寫哪一個、寫完一樣後,可以休息一下或做些什麼。


 


困境五


孩子只要一遇到困難就放棄,怎麼辦?


 


情境:惠婷從小就成長在一個溫暖的家庭,爸爸是校長、媽媽是全職家庭主婦,但是惠婷念高中時就休學兩次,兩次休學都是因為模擬考試成績不好,她覺得自己不能考上國立大學,就放棄了。


 


孩子為什麼會這樣:金德倫在「其實我們給得太多」一書中指出,現代許多父母的期望-「只希望孩子快樂」,父母不希望孩子受傷、失敗,處處關心、事事周到,結果讓孩子對壓力與挫折毫無免疫力。


 


父母該怎麼樣-對策:學習其實是一種付出過後的快樂,呂宗昕建議父母,可以視孩子個性給予適當的壓力。當孩子自我期許很高,很容易自責的情況下,父母應該多給予支持、鼓勵,以紓解孩子的焦慮;相反地,當孩子對自我期望很低、或成就動機很低,父母就應多給一些外在壓力,提高他對自己的要求與期望,因為對未來沒有目標的小孩是不會快樂的。


 


困境六


孩子做什麼都只想到自己,不關心、也不尊重別人,怎麼辦?


 


情境:偉辰是個獨生子,從小要什麼就有什麼。他從上幼稚園開始,就經常和同學發生衝突,每次盪鞦韆的時候,別的小朋友都會遵守規定排隊,並且只搖二十下,就換下一位小朋友,可是偉辰一坐上盪鞦韆就不肯下來,只顧自己玩到高興為止。和別人一起吃東西的時候,只要有他喜歡的,他就拼命吃光光,一點也不留給別人。更令父母擔心的是,偉辰常常指使佣人的態度要老師或父母幫他做這個、做那個,在學校他已經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物了,怎麼辦?


 


孩子為什麼會這樣:呂宗昕發覺現代的教育強調尊重個人,不只在家裡、甚至在學校,孩子都可能被寵壞了,連最基本的禮貌都沒有,林如萍則認為,現在很多都是獨生子女,從小沒機會、也不需要去關懷別人或與人分享,所以容易變得自我中心。


 


父母該怎麼辦-對策:關心他人、尊重他人是培養孩子品格的基礎,讓孩子具備關懷別人的心,父母需要從小立下很好的榜樣,你可以試著這麼做:經常對他人展現出善意與尊重、表現出體諒與同理心,常常感恩,能原諒他人。最重要的,常常對他人伸出援手。千萬不要表現出事事皆不關心的態度。專家也建議,可以帶著孩子去參與社區服務,或是在家中讓孩子負責做些家事。對於獨生子女,由於他們從小缺乏與相近年齡孩子相處的經驗,父母可以特別安排一些情境,讓孩子學會分享、學會與同年齡的孩子溝通。


 


困境七


孩子學校裡有惡霸或孩子有暴力傾向,怎麼辦?


 


情境:讀國二的志豪開學剪了新髮型,結果上學途中,就被學校幾個國三的學生圍歐,說他髮型太過騷包,路過的同學看到他被揍,居然都沒有人幫助他,志豪只有自認倒楣地回家,甚至不敢告訴老師。志豪該如何保護自己?


 


孩子為什麼會這樣:根據研究,有暴力傾向的孩子,經常來自有暴力傾向的家庭,父母親常在歐打孩子或對方,孩子很容易用同樣的行為模式處理事情。此外,缺乏關心、缺乏陪伴,也是助長孩子暴力的原因之一。美國『新聞週刊』一篇探討青少年的文章中,一位十七歲少年說出許多孩子的感受,「我這一代有許多憤怒,從音樂裡就聽得出來。孩子生氣有很多原因,但主要原因是得不到父母的陪伴。」


 


父母該怎麼辦-對策:教導孩子保護自己,父母可以這麼做:一、鼓勵孩子交朋友,在發展友誼的過程中,孩子會學會更多社交技巧,也更懂得如何與不同個性的人相處,同時也能建立更緊密的社會互助網路,在需要時得到協助。二、培養孩子有點幽默感,尤其到青春期的時候,幽默感常常能化解暴力的攻擊,有能力開開自己的玩笑,而不去嘲笑他人,反而能獲得尊重。三、太過畏縮的孩子常常容易成為暴力攻擊的目標,要讓孩子展現自信,也能尊重他人。四、萬一孩子受到暴力攻擊時,找可信賴的大人或聯合一群人,向有關單位舉發出來。要避免孩子有暴力傾向,父母可以這麼做:一、安排一些固定的家庭活動,一起吃晚餐、一同散步、一同看喜愛的電視。例如:金德倫安排每週二晚上是全家一起吃披薩與看DVD的快樂時光。二、教導孩子健康處理自己的怒氣,深呼吸、說出來、去運動等。三、避免孩子看太多暴力的電視或電玩。當孩子成為暴力的旁觀者,你可以這麼做:有時孩子因為害怕、或不知道該怎麼辦,看到自己的同學或朋友受到攻擊時,並未採取行動,但事後可能會有罪惡感或一些負面的情緒,父母可以:一、與孩子討論關於暴力的危機,並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正義感。二、教導孩子可以尋找哪些大人協助解決暴力衝突,若有其他同學在場,可以找他們一同去向學校報告。三、告誡孩子不可取笑被害者,若被害者是自己的同學或朋友,應該主動關懷受害者,提供必要的協助。四、學會保護自己,不要成為下一個受害者。


 


困境八


孩子跟陌生人交往,怎麼辦?


 


情境:李萍原本是一家企業的高階主管,由於夫妻兩事業都很忙,跟女兒不太有時間相處。女兒上高中後,開始在網路上交友,甚至會跟陌生人相約出遊,而且都一副很神秘的樣子,不肯讓父母知道。


 


孩子為什麼會這樣:青春期是孩子對異性產生好奇的階段,也是開始想要擁有自己的秘密,脫離父母的管束,證明自己長大的階段,雖然他們的心靈與大腦都還未完全發育成熟。


 


父母該怎麼辦-對策:如果你的孩子到青春期還願意跟你聊天,建議父母多了解孩子的興趣,試著聽聽他們喜歡的歌、電影與流行文化。英文名師徐薇舉凡網路、漫畫、電影,都可以和兒子聊得很起勁、很麻吉,了解他們的世界,可以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,伸出援手。萬一不幸,你和青春期的孩子已經到了無話可說的地步,建議你們,挑一件事情一起去做做看,即使是一起走去倒垃圾也好。林如萍認為,無目的的散步,說不定就會慢慢開始交談、交心。若是孩子開始網路交友,父母要提醒他:一、網友是陌生人,不要把家裡電話、住址或個人的一些重要資料告訴對方。二、告訴孩子若是他們在網路上看到任何讓他不舒服的東西,請他們與父母討論。三、若是網友要與孩子見面,一定要讓父母知道。四、與網友見面應該有大人陪伴。五、與孩子建立清楚的網路使用規則。


 


困境九


孩子不誠實,投機取巧,考試作弊,怎麼辦?


 


情境:品軒家境很好,父母也都是公司高階主管,從小念的都是貴族學校,高一時一次考試,品軒作弊被抓到,學校要記過,品軒的父母到學校求情,但品軒卻對爸媽說,班上幾乎一半以上的同學都會作弊,只要能考試過關,作弊也沒不對。


 


孩子為什麼會這樣:金德倫指出,今天許多企圖心超強的學生最大的問題之一,在於他們如果體會不到人生有更大的意義,就會出現道德上的問題。很多孩子認為勝利代表一切,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。『天下雜誌』曾做過調查,有七成的孩子承認做過弊。當孩子處在一個容忍說謊、作弊、不誠實的環境中,沒有得到適當的指引時,就容易養成投機取巧的心態。


 


父母該怎麼辦-對策:作弊有習慣性和傳染性,呂宗昕認為,父母不要只一味要求孩子考高分,更應訓練孩子誠實的態度,告訴孩子誠實是美德,不誠實是污點。若班上有人作弊,也 應告訴 老師去處理。有時當班上大部份人都作弊時,孩子可能會有同儕壓力,而認同他們的行為,父母更應適時地引導,讓孩子知道投機取巧的後果,並鼓勵孩子靠自己的實力,即使考不好,一次次進步,也比作弊來得好。


 


困境十


孩子過分注重身材、外表,怎麼辦?


 


情境:正值青春期的小雲身材雖然不算苗條,但也不胖,看起來還有點健康美,可是跟班上女生比起來,小雲覺得自己很胖而感到很自卑。她常常三天兩頭地節食減肥,最近甚至偷偷去買電視上廣告的減肥藥來吃,結果弄得月經失調。


 


孩子為什麼會這樣:孩子一旦進入青春期,身體與外貌都開始有明顯的變化,再加上這個階段,特別在意同儕的看法,也喜歡與同儕比較,因此會花特別多心思在外表打扮與身材、體重的維持上。而在媒體大肆渲染、行銷下,瘦身、美容幾乎成為決定人生成敗、快樂與否的關鍵,甚至連小孩都開始追求窈窕身材。美國一份針對中學生的調查發現,青春期的孩子,不僅承受著沉中的課業壓力,還有外表要好看的壓力。體中過重代表比同學差、代表比較不酷、比較不得人緣。許多孩子都極盡心力預防發胖。


 


父母該怎麼辦-對策:如果孩子因為外表深感困擾,父母可以這麼做:一、幫助孩子從小就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,在家盡量提供健康的食物,可以預防孩子過胖。二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,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長處,以及每個人的優點,外表並不代表一個人的全部。三、了解同儕對孩子所造成的壓力,傾聽、溝通,並表達關心支持,或許孩子在人際關係上需要協助、開導,把孩子的注意力,引導到內在的成長。


(以上情境中描述的人物,皆為化名)


本文出自2007年天下雜誌教育專刊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麥芽飛行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